美股
基金
外汇丶加密货币
沪丶深港通
港股
 
 
 
 
 
 
美联储减息
美国近年为压制通胀,於2022年猛烈加息共七次累计达4.25厘丶2023年2月至7月加息四次共1厘後,开始暂停加息,美国核心消费价格通胀率由去年暂停加息时8月的4.3%到去年12月降至3.9%,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率由去年8月近3.8%降至去年12月近3%。

今年美国通胀进一步回落,但降速放缓,美国核心PCE通胀率由1月的3.1%降至5月2.6%,为2021年3月以来低点,而美联储局8月初维持利率不变,主席鲍威尔预告「最早」可能在今年9月份减息。

美国8月非农就业增长14.2万低预期及失业率回落至4.2%,美联储9月启动四年来首次减息,并一次过减息半厘,为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首次。议息声明指,委员会有更大信心通胀持续地移向2%目标,并判断达致就业及通胀目标的风险大致平衡。鲍威尔会後表示,不应假设未来以相同速度减息。

美联储其後在11月及12月把减息速度放缓至四分一厘,联邦基金利率至年底降至4.25至4.5厘,当局12月议息声明表示预期明年将减息半厘,较上次议息後预期的一厘大幅减少,意味将明年减息次数由四次下调至两次,并上调PCE通胀及核心通胀明年预期,PCE通胀中位数预期由2.1%上调至2.5%。鲍威尔指利率调整进入新阶段,未来行动更为谨慎。

美股在减息憧憬丶经济软着陆预期丶人工智能热潮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带动减税与去规管预期下创新高,道指12月初曾升至逾45,000点,标普500指数升穿6,000点,纳指亦曾超越2万点。截至12月中,道指丶标普500指数及纳指今年以来各自累升15%丶27%及34%。

欧洲央行今年6月减息四分一厘,较美国更早启动减息周期,为2019年以来首次,但声明亦提到通胀需要更长时间才可以达到2%的目标。欧央行其後於9月及10月相继减息,并於12月会议再减息四分一厘,主要再融资利率和存款工具利率分别降至3.15厘和3厘。欧元区过去一年通胀降速放缓,通胀率由1月的2.8%降至9月的1.7%低位後反弹,至11月见2.2%。欧元区核心通胀由1月的3.3%降至4月的2.7%後反覆,至11月仍为2.7%。

另一方面,日本央行3月启动十七年来第一次加息,政策利率由负0.1厘上调至0.1厘,结束负利率政策。日央行同时放弃调整孳息曲线政策,并结束购买风险资产。日本央行於7月底进一步加息15点子至0.25厘,但日圆汇价在日本央行加息下仍然下跌,美元兑日圆滙价7月初曾升至162,日圆滙价创1986年12月以来低位,截至12月中处154水平。(fc/w/t)
特朗普当选
曾在2017至2020年担任美国总统丶任内掀起中美贸易战的特朗普成功「卷土重来」,於今年11月再次胜出美国总统大选,2025年1月20日重新入主白宫,其代表共和党更同时控制参众两院,令其将可「完全执政」。美国将进入「特朗普2.0」时代,其以「美国优先」,再工业化丶贸易保护主议丶企业减税及严打非法移民的政纲,令市场关注美国将增加外国关税与限制移民将加剧通胀压力,限制美联储局未来减息步伐,其减税将令美国财赤加速扩张,或影响美国财政可持续性及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重要性。

特朗普胜出美国大选,触发金融市场「特朗普行情」。美股标普500指数自11月5日大选当日起计一个月累升逾5%,道指同期亦累升6%。美股市场持续走强,主要反映市场对特朗普未来减税政策和弱监管立场的乐观预期。去监管政策的预期为市场风险偏好提供支撑,特别是在科技和金融领域的监管放松预期,有助於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被市场解读为直接利好企业基本面。

美汇指数於11月下旬曾升见108逾两年高位,美十年期国债孳息11月曾升见4.5厘,体现市场对美国财政扩张的担忧。

此外,公开支持及助选特朗普的美国富商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TSLA.US)自特朗普当选股价一个月後急升逾四成。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截至12月中,其身家突破四千亿美元成史上首位。

投资者相信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後,情况与2017年其第一次上任时相同,包括一系列减税丶去监管及关税措施,并将同时催化经济增长及企业盈利。美国国债孳息率飙升,突显市场担心特朗普政策进一步扩大已经庞大的财赤,并重新引发通胀螺旋。

特朗普支持加密货币,促使比特币由大选前不足7万美元升至最新逾10万美元。媒体报道特朗普拟新设专责加密货币政策职位,其提名的多名阁员,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Paul Atkins,政府效率部联席主管马斯克丶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部长甘乃迪(Robert F. Kennedy Jr.),美国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等,均为加密货币支持者。

另一方面,特朗普指在上任後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再加徵10%关税,对墨西哥及加拿大的所有产品徵收25%的关税,欧元及人民币汇价在特朗普当选後下滑,人民币由美国总统大选前约7.1兑一美元,跌至最低近7.3兑一美元。欧元亦由1.09美元跌至1.04美元水平。

就金砖国家正试图摆脱美元支付系统,特朗普在当选後亦要胁对建立金砖货币或试图取代美元的国家开徵100%关税。

「特朗普2.0」将令美国进入「高通胀丶高利率丶高增长丶高关税」的状态,将对中国经常项及资本项形成双重压力。经常项方面,高关税将冲击中国出口利润,压制经济增长。资本项方面,美国利率水平保持高位,资本流出压力相应上升。若美国利率居高不下,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或受一定掣肘,财政政策或要更加积极。(fc/w/t)
黄金大牛市
受多国央行购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际金价继去年累升逾13%後,今年续作为多元化资产的角色备受追捧,纽约期金於10月底每安士曾升穿2,800美元再创新高(较去年底一度累升35%),按现货金价计截至12月中今年累计仍升逾29%,属黄金「大牛市」。期银价格亦高涨,由去年底的24美元至今年10月下旬升至35.07美元高位,累计升幅一度达45%,截至12月中今年累计仍升逾29%。

俄乌战争自2022年爆发後,美国当年冻结俄国逾三千亿美元资产及将其剔出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结算系统,使不少国家意识到持有太多美元作为储备的潜在风险。其次是美国政府的债务不断趋升,据美国财政部今年9月报告资料,美国国家债务总额已达35.3万亿美元,由於近年美息高企,料美政府全年要为债务支付1.16万亿美元(首破万亿美元大关)利息,相当於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10月数据估算2024财年美国财政收入的4.9万亿美元的近23.7%,令市场关注美国政府财政可持续性,忧虑美元成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受影响。据世界黄金协会报告资料,全球央行於2023年购买黄金规模达1,037吨创历史第二高,2024年首季至第三季分别净购金305丶202及186吨(首三季累计净购金逾693吨,与2022年同期水平持平)。

今年俄乌冲突持续,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恶化,战事蔓延至黎巴嫰,伊朗与以色列亦相互攻击,连串地缘政治紧张配合欧央行及美联储启动减息周期,推动金价破顶。期金年初曾失守每安士2,000美元後反覆上升,3月初再度突破2,150美元创新高,於8月升穿2,500美元。

金砖国家10月下旬於俄罗斯喀山举行峰会,并发表《喀山宣言》,提出金砖国家及其贸易夥伴在金融交易时使用本币。并授权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继续研究本币合作丶支付工具和平台,於下届金砖主席国任期内提交报告。市场认为峰会推动可替代目前国际支付系统SWIFT的系统,是对黄金的支持,因参与金砖集团的国家有意使用黄金作为支撑。金价在峰会後进一步上升,至10月底现货金曾升至每安士2,789美元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底累升35%。

期金11月时曾回吐至2,600美元边缘,特朗普同月初当选美国总统,其减税及关税政策,令市场关注美国政府未来财政情况及通胀前景,期金再度升至2,700美元水平。但特朗普帖文警告金砖国家成员国需承诺不会建立新货币或使用其他货币取代美元,否则面临100%关税,金价稍见回落。

金价破顶影响珠宝股业绩,周大福(01929.HK)截至9月止半年纯利少赚44%,内地及港澳中期同店销售分别下跌25%及31%,公司中期报告指,除宏观因素影响,金价高企亦影响消费意欲。周大福11月下旬公布今年10月1日至11月18日期间经营数据,中国内地及港澳市场同店销售均下跌18.8%,同店销量则分别下跌33%及28.8%。(fc/w/t)
救市组合拳
2023年,中国GDP按年增长5.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今年开局良好,人行公布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6.5万亿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人行1月下旬宣布2月初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提供一万亿人民币流动性;针对A股不振,中证监1月底更出招「救市」叫停内地市的限售股借货沽空;国资委2月推出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曾触发「中特估」行情憧憬。国务院於3月「两会」期间定下今年GDP增长5%左右目标,受惠於降准降息及工业拉动,内地3月官方制造业PMI升至50.8结束五个月收缩,内地首季GDP亦按年升5.3%优於预期。

但其後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丶内房销售丶企业投资及居民消费信心转弱,内地首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人民币,按年少3万亿人民币,单计4月更录负增长,显示期内融资活动收缩,资金从实体经济收回到金融体系;而内地5月官方制造业PMI转跌至49.5%的收缩水平。

中央政治局4月底召开会议指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中央於5月17日推出楼市「新政」,包括取消全国层面首套房及二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设立三千亿人民币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而内地第二季GDP按年增4.7%低於预期(为五季最弱),受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3万亿,较去年同期跌22%。

6月社会零售总额按年仅升2%逊预期,增速创一年半最低水平;内地由5月至9月制造业PMI均低於50,连续五个月陷收缩;而内地第三季GDP按年增长4.6%,首三季GDP增长4.8%。

中央9月下旬祭起「组合拳」救市,包括降准丶降政策利率丶降楼按息丶新设五千亿人民币互换便利支持股市,国家主席习近平指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财政部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人币,消息刺激A股显着上升。上证综指在人行出招(9月24日上午)短短六个交易日累升逾33%,於10月8日高见3,674点,创近三年高(较2023年底累升逾23%),沪深两市当日成交亦达到3.45万亿创新高。

但内房销售及信贷市场再度转弱,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1.4万亿,按年跌24%。值得留意是政府债券於社融规模增量占比达到近75%,中金分析指10月政府部门融资占全部新增社融84%,显示居民及企业部门需求弱。今年首十一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29.4万亿人民币,按年跌12.6%。

面对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扬言明年提高对华关税等不同挑战,中央政治局12月初召开会议,在货币政策立场上14年来首次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指要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其後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布,适时降准降息,使社会融资规模丶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丶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并持续用力推动房市止跌回稳,全方位扩内需。(ta/w/t)
恒指大反弹
恒指2023年累跌2,734点或近14%经历连跌四年後,今年呈先跌後回升。美国今年1月公布经济数据令投资者,对美联储局於3月启动减息的憧憬减退,市场亦担心中国经济复苏动力放缓丶香港高等法院1月下旬颁布对中国恒大(03333.HK)清盘令,令市场担心内房商流动性危机丶行业保交楼挑战重重,恒指今年1月下旬曾失守万五关,最低见14,794点,较2023年年底收市位一度累跌2,253点或13.2%,而恒指於1月累跌1,562点或9.2%,而恒生科指於1月更累挫20%。

人行1月下旬突宣布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提供一万亿人民币流动性,随後中央陆续推救市措施,中证监出招「救市」叫停内地市的限售股借货沽空丶国资委亦推出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触发「中特估」行情憧憬,而内地楼市方面推出以保交楼为目标的「白名单」,人行2月下旬更宣布将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减25基点,恒指及科指2月各回升6.6%及14%,但总结首季恒指仍反覆下跌505点或3%(连跌四季),科指首季累跌7.6%。

踏入第二季内地宏观经济丶楼市及融资活动转弱,市场憧憬中央或有提振政策出台,港股在低位有资金支持,其後更传出减免港股通股息税,中央政治局4月底召开会议指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中央於5月17日推出楼市「新政」,包括取消全国层面首套房及二套房商贷利率下限。恒指5月下旬一度高见19,706点(创逾九个月高位),恒指第二季累升1,177点或逾7%,上半年计则累升671点或3.9%。

7月日圆爆套息拆仓潮令全球股市波动,日本央行於7月底将政策利率提高至0.25%,恒指7月累跌374点或2.1%。而内地由5月至9月制造业PMI均低於50,连续五个月陷收缩,而内地第三季GDP按年增长4.6%及首三季GDP增长4.8%。美联储局9月中下旬减息半厘为逾四年来首次,中央9月下旬接连推出救市政策包括降准丶降政策利率丶降楼按息丶新设五千亿人民币互换便利支持股市,降低楼市加杠杆门槛丶鼓励股市加杠杆,9月中旬开始港股持续上涨,大市於9月30日全日成交额升至5,058亿元,恒指9月累升3,144点或17.5%丶科指累升33.5%,而港股9月日均成交金额为1,692亿元,按月和按年分别增长77%及87%。恒指於第三季累升3,415点或19.2%,科指第三季累升逾33%。

恒指10月初节节上升,於10月7日曾升至23,241点创逾两年半新高,较9月11日低位16,964点一度累升6,277点或37%,港股於10月8日急吐2,172点,成交额更高达6,204亿元破纪录。强政策预期快速释放後,市场进入政策面及经济数据的观察期,国统局10月下旬公布内地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按年跌27.1%,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恒指於10月及11月各累吐3.9%及4.4%。

中央政治局12月初召开会议,在货币政策立场上14年来首次转变,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市场亦关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於明年上台後对华政策及关税,恒指12月一度升至两万一关後回落,恒指及科指截至12月17日止计,今年以来累升近15.6%及16.6%。(ta/w/t)
预算案撤辣
面对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由高息所引发的楼市跌浪持续,据差估署数据香港楼价去年累跌6.8%(较2021年9月历史高位比较累跌逾21%)後,今年初未见起色,2月本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按月再挫约1.69%连跌十个月,为2016年9月後的逾七年最低。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於2月下旬发表《财政预算案》宣布全面撤销物业巿场的「辣招」,即日起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交额外印花税(SSD)丶买家印花税(BSD)和新住宅印花税(NRSD)。金管局亦向银行发出指引,修订适用於物业按揭贷款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及其他相关监管要求。修订按揭成数上限,价值3,000万元或以下的自用住宅物业的按揭成数上限调整至七成;价值3,500万元或以上的自用住宅物业的按揭成数上限调整至六成。为了避免适用按揭成数出现骤降情况,价值3,000万至3,500万元之间的物业的按揭比率会以渐进形式递减。此外,非自用住宅物业的按揭成数上限由五成调升至六成。

本港楼市曾一度呈短暂回升,差估署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於3月及4月按月各升1.9%及0.5%,据土地注册处数据3月至4月住宅楼宇合约宗数各录3,971宗(按月升67%)及8,551宗(按月升1.2倍),但至5月起住宅楼市量价再度齐跌,5月及6月住宅楼宇合约宗数各录5,546宗(按月跌35%)及3,856宗(按月跌30.5%),而5月及6月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按月回落1.3%及1.0%,今年上半年则累跌2.8%。

撤辣效应渐见减弱,经济表现亦未如预期,楼市下半年初转弱,差估署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於5月至9月连跌五个月(累跌约7%),创2016年8月後的逾八年最低。由於美国通胀回落,美联储局9月中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点子,为逾四年来首次,减幅亦大於预期,而滙丰银行及中银亦随即公布将下调港元最优惠利率0.25厘。

美国於9月中减息,港银出乎意料跟减最优惠利率0.25厘。中央政府亦自9月下旬不断推出救市组合拳,加上特首李家超10月中发表施政报告亦推出多项惠及楼市措施,包括放宽住宅物业按揭贷款成数上限一律调整至七成,供款与入息比率上限一律调整为五成。而差估署10月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按月升逾0.6%结束五个月跌势,截至10月止今年以来累跌6.8%。

美联储局於11月宣布再减息0.25厘,汇丰银行亦宣布调低最优惠利率0.25厘,市场憧憬可为香港楼市再起新一轮提振作用。金管局至12月初向银行发出指引,推出一次性特别安排,容许放宽最高按揭贷款成数和「供款与入息比率」上限的监管要求,银行可以向合资格用家提供最高八成的按揭贷款,以及上调「供款与入息比率」上限至六成,以便银行可以灵活地协助於2021至2023年选择了建筑期付款的楼花住宅物业用家完成物业交易。据统计今年至今,新盘成交突破1.5万宗,按年升四成,创下三年新高(2021年1.7万宗)。(ta/w/t)
内房宽限购
内地房地产行业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爆发债务违约以来,近年因忧虑部份房企财政压力影响交付,导致需求转弱,在供需失衡情况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由2021年的17.9万平方米,降至去年11.17万平方米(累跌近38%)。内地今年宏观经济继续面临挑战,今年首11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录10.05万平方米(按年跌8%),商品房销售额10.53万亿人民币(按年跌逾5%),下跌趋势持续。

香港高等法院1月底向负债逾2万亿人民币的恒大颁下清盘令,成本港有史以来最大宗清盘案,法官指清盘能让公司脱离主席许家印的控制,有助保障债权人。面对房企融资压力,今年初内地为改善房企融资及「保交房」,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支持获纳入「白名单」地产项目可获银行融资保交付。

一线城市房产政策虽自去年以来持续宽松,但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持续下跌,据克而瑞估算内地4月百强房企销售额3,121亿元人币按年跌44.9%(按月跌12.9%)。中共中央政治局於4月底召开会议「定调」,续坚持因城施策,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除了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外,中央推「517楼市新政」,包括取消全国层面首套房及二套房商贷利率下限;首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於15%,二套房调整为不低於25%;设立三千亿人民币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以及下调个人住房金积金贷款利率。内地6月百强房企销售额虽升至4,389亿人民币(按月升逾36%),但7月及8月再回落分别至2,790亿及2,512亿元人币。

为提振楼市,内地政府於9月份大规模推出「政策组合拳」,即「924新政」。该政策包括统一首套房及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丶全国层面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下调至15%丶降存量房贷款利率及北上广深优化限购及降低首付,而内地政府亦印发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支持范围扩大到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财政部10月亦允许地方发行专项债用於「收储」存量房。

政策推出後,内地10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金额按月大升73%至逾4,354亿元人币,但据路透根据国统局公布数据测算,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按年跌5.9%,续创逾9年最大跌幅。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称,总的来看,一揽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措施显效,10月份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内地房地产市场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经过三年不断调整,已开始筑底,对房地产止跌回稳充满信心。

而11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金额按月回落逾16%至3,633亿人民币,内地再出「1113新政」,包括契税及增值税双降;以及一线城市取消普宅及非普宅标准。随着一系列楼市利好政策密集落地,二手房市场交易持续活跃,11月北京二手房网签量超过1.8万套为近20个月最高水平。至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明年要大力提振消费以及稳住楼市股市。(ta/w/t)
电动车竞争
内地新能源汽车业近年急速扩展,根据中汽协数据,去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按年各增逾11%及12%,汽车出口按年升58%,超越日本首次成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业今年持续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首季销量672万辆增长10.6%(录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但第二季起行业减价令消费者观望,加上宏观经济冲击令销量增速有所放缓,虽然当局5月推出以旧换新及新能源汽车下乡落地,但内地首11个月汽车产销完成逾2,700万辆按年仅各增2.9%及3.7%,惟新能源汽车仍然「亮眼」,首11个月销量按年升逾35%,而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52%,连续五个月保持在50%以上。

汽车巨头比亚迪(01211.HK)及特拉斯(TSLA.US)於去年藉其销量规模及成本优势先後发动减价战抢占市场,比亚迪更自去年第四季全球销量逾52万辆超越特斯拉成为电动车「霸主」後,今年2月「放大招」推出荣耀版秦Plus,起售价下探2万至7.98万人民币,做到「电比油低」(新能源车价格比同级别燃油车低),汽车行业价格战激烈,为了维持销量各车企不得不降价应战。据券商估算大部份车企第二季自主品牌车均价按年下滑10%以上,合资品牌在产品丶渠道丶营销等方面承压,市场份额进一步向龙头自主及新势力集中,新能源汽车对於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加速。

比亚迪5月底出第二招,发布第五化DM技术,实现油耗丶续航突破,强化插混技术,技术拥有全球最高46.06%发动机热效率,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和全球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再一次改写全球汽车油耗史。比亚迪的月销量亦由5月逾33万辆至9月升至41万辆,至10月突破50万辆(按年升逾66%),比亚迪第三季净利润按年升82.2%至104.1亿元人民币(下同),首11个月累计新能源汽车销量逾375万辆按年增长40%。值得留意截至12月17日,比亚迪股价於今年已累升24%,跑赢大部份同业。

大型车企於本轮减价战中毛利率未受太大影响,因碳酸锂价及营运成本同时降低丶并藉规模优势及出口增长推动盈利。吉利(00175.HK)藉抢攻插混(插电式混合动力——相当於普通混合动力车+插电口)/增程(增程式混合动力——相当於普通电动车+汽油发电机),推新品牌银河切入20万以下市场,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首破9万辆,首次超越特斯拉跻身中国市场第二位,吉利首三季纯利130.5亿人民币升3.6倍。截至12月中止,股价今年以来累升逾七成。

官媒《经济日报》12月发文指,车企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靠「极限压价」供应商获得竞争力的边际效益早已递减,促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而小米(01810.HK)近年强调建立「人车家全生态」,自2021年3月宣布造车历时三年後,今年3月底发布首款电动车型SU7,售价介乎约21.6万至30万人民币。今年7月小米SU7销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成为20万元以上最畅销的纯电轿车。10月小米SU7交付首次突破两万辆,料可提前於11月完成全年交付10万辆目标,并力争今年完成13万辆交付量。小米截至12月中股价今年以来累升近一倍。

内地电动车近年海外销售强,中国2023年汽车整车出口522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173万辆(按年升55%),而中国出口电动车「价廉物美」,在海外市场极具竞争力。今9月中国汽车品牌对欧盟出口6万辆电动车,按年大升61%,为有记录第二高水平,但欧盟10月底宣布对中国电动车企,在现行10%关税基础上,加徵最高35.3%的额外关税,措施将为期五年。目前,双方仍在进行谈判进程。加拿大亦於10月起加徵中国进口电动车关税,而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发言人称中方表示坚决反对,指不利於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变努力,完全是损人不利己。(ta/w/t)
阿里双上市
2024年是阿里巴巴(09988.HK)里程碑的一年,公司8月下旬完成「双重第一」上市,同时於香港联交所及纽交所双重主要上市,国家市监总局亦8月底完成对公司「二选一」垄断行为三年整改,而阿里巴巴指对集团而言是一个新发展起点,公司亦於9月初被纳入港股通。截至12月16日,阿里今年股价累升逾14%。

国家市监总局8月底宣布,阿里巴巴就全面停止「二选一」垄断行为完成3年整改,期间督导合规整改,深入核查落实情况,委托第三方评估,认为公司按《行政处罚决定书》及《行政指导书》要求,全面停止相关垄断行为,严格规范自身经营行为,认真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合规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阿里巴巴因自2015年起,对平台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禁止商家在竞争对手开店或参加促销,违反《反垄断法》,2021年遭市监总局判罚逾182亿元人民币,并遭要求全面整改,须连续三年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在结束「二选一」整改後,淘宝和微信於9月实现支付功能对接。淘宝开始全面支持支付宝丶微信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摩通测算目前有2亿至3亿微信支付用户并非淘宝用户,双方互联互通有望爲淘宝带来两至三成增量用户。QuestMobile报告指,9月淘宝应用程式新安装用户规模按年增长55%,为四年最高值;月活跃用户新增1,867万,总月活规模达9.44亿新高。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於8月底实现将港交所的「第二上市」变为「主要上市」,在9月10日获纳入港股通,「北水」可透过港股通买卖该股。恒指公司其後按快速纳入规则,於10月28日起把该股纳入恒生港股通指数等。高盛预期,阿里巴巴纳入港股通会有150至160亿美元潜在「北水」买入。折合1,170亿至1,248亿港元。大摩预计,阿里巴巴被纳入首六个月将引来936亿港元买盘,相当於阿里巴巴市值约6%,长远有望提升至10%。以阿里巴巴纳入港股通时市值1.5万亿港元计,长远可望吸纳1,500亿港元资金。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於9月中发出公司内部信表示,公司相信市场力量及创新的价值,只有竞争才能让自己强大,让行业更健康。各个行业领域竞争激烈,阿里很多业务面临挑战,面临被超越,这是意料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在竞争及形势压力下丢失自己,阿里所以是阿里,就是因为有理想主义精神,相信未来,相信市场。(fc/w/t)
新世界易帅
本港大型地产发展商之一新世界发展(00017.HK)今年出现重大人事变动曾两度易帅,恒指服务公司於亦11月下旬的季度检度中将其剔出恒指成分股,即公司自2005年重新染蓝十九年後再遭剔出恒指。

新世界发展於9月26日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全年度业绩,期内来自持续经营业务股东应占亏损118亿元,不派末期息,为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197亿元。

集团同日宣布郑志刚辞任行政总裁,由前发展局局长丶曾担任新世界首席营运总监的马绍祥接任,为集团首名「外姓人」担任行政总裁,公司亦向郑志刚出售从事商业物业品牌物业资产管理等业务的K11管理公司,於K11品牌商场经营的Gentry Club,以及相关目标公司项目管理及顾问服务等,作价逾2亿元,并与郑志刚订立3年服务总协议,同时授予为期30年商标许可协议。

但集团两个月後再度易帅,於11月29日宣布马绍祥因个人事务辞任,由执行董事黄少媚接任。集团亦与黄少媚订立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委任函,固定任期三年。新世界集团主席郑家纯回应易帅决定时指,检视集团发展方向後,了解到集团发展需适时作阶段性改变,行政总裁角色亦需调整。但券商星展认为新世界行政总裁更换频繁,为公司营运增添不明朗因素。

新世界年内亦出售多项资产,包括3月以逾40亿元向华懋出售愉景新城商场及停车场全部权益,6月向母企周大福企业出售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厦北塔馀下三成权益套现逾15.5亿元,11月下旬向母企周大福企业出售负责营运启德体育园区的启德体育园有限公司75%股权和待售贷款,作价4.17亿元。

公司12月中宣布旗下沙田大围站上盖柏傲庄III(该发展项目第1座及第8座),於2021年7月公布拆卸重建後,项目预计关键日期再次延後,最新延多一年至2026年3月27日。

出售资产下新世界债务状况仍为市场关注,恒指公司11月公布季检结果,新世界事隔十九年後第二度剔出「蓝筹」,12月9日起生效。近日再有消息指,因为净负债占资产比率超过100%,新世界向银行发信寻求就违反财务指标取得豁免。

新世界1972年11月上市,翌年3月「染蓝」,2003年6月首度被剔出恒指,於2005年6月重新「染蓝」。(fc/w/t)
 
网站地图
支援电邮: support@aastocks.com
阿斯达克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AASTOCKS.COM LIMIT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
阁下明确同意使用本网站/应用程式的风险是由阁下个人承担。

AASTOCKS.com Limited、香港交易所资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Nasdaq, Inc.、其控股公司及/或该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属公司、或其资讯来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数据供应商均竭力确保所提供资讯的准确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证其绝对准确和可靠,且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责任(不管是否侵权法下的责任或合约责任又或其他责任)。

AASTOCKS.com Limited、香港交易所资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Nasdaq, Inc.、其控股公司及/或该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属公司、或其资讯来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数据供应商均对资讯不作任何明示或隐含的要约、陈述或保证(包括但不限于可销售性及特殊用途合适性的资讯保证) 。

AASTOCKS.com Limited、香港交易所资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Nasdaq, Inc.、或其控股公司及/或该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属公司、或其资讯来源及/或其他第三方数据供应商不会就任何原因导致的中断、不准确、错误或遗漏或因此而造成的任何损害赔偿(不论直接或间接、相应而生、惩罚性或惩戒性)对任何人承担责任。

AASTOCKS.com Limited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由于不可抗力的事故或在AASTOCKS.com Limited不可合理控制的情况下导致的损失或损害,如台风、暴雨、其他自然灾难、政府或有关机构的限制、骚动、战争、病毒爆发,网络故障或电信故障,引致AASTOCKS.com Limited不能履行协议内的责任或提供服务。

Morningstar免责声明:版权所有©2020 Morningstar,Inc。保留所有权利此处包含的资料,数据,分析和意见(“信息”):( 1)包含Morningstar及其内容提供者的专营资料;(2)除特别授权外,不得复制或转载;(3) 不构成投资建议;(4)仅供参考,(5)并未为所载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间性作出保证.Morningstar对于阁下使用任何相关资料而作出的任何有关交易决定,伤害及其它损失均不承担 任何责任。请在使用所有资料前作出核实,并且在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前勿作任何投资决定。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表现,任何投资项目的价值及所得收入皆可升可跌。

本网站/应用程式包含的内容和信息乃根据公开资料分析和演释,该公开资料,乃从相信属可靠之来源搜集,这些分析和信息并未经独立核实和AASTOCKS.com Limited并不保证他们的准确性、完整性、实时性或者正确性。

在本网站/应用程式的资料、金融市场数据、报价、图表、统计数据、汇率、新闻、研究、分析、购买或者出售评分、财金教学及其他资讯仅作参考使用,在根据资讯执行证券或任何交易前,应咨询独立专业意见,以核实定价资料或获取更详细的市场信息。AASTOCKS.com Limited不应被视为游说任何订户或访客执行任何交易,阁下须为所有跟随在本网站/应用程式的资料、评论和购买或出售评分执行的交易负责。

AASTOCKS.com Limited之信息服务基于「现况」及「现有」的基础提供,网站/应用程式的信息和内容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AASTOCKS.com Limited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在本网站/应用程式的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漏。

用户在没有AASTOCKS.com Limited明确的书面同意情况下,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传播、出售、出版、广播、公布、传递资讯内容或者利用在本网站/应用程式的信息和内容作商业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 阁下可自行决定利用本网站的财金教学作学术参考用途,但 AASTOCKS.com Limited不能并不会保证任何在本网站/应用程式现在或未来的购买或出售评论和讯息会否带来赢利。 过往之表现不一定反映未来之表现,AASTOCKS.com Limited不可能作出该保证及用户不应该作出该假设 。

AASTOCKS.com Limited也许连结订户或访客至其有兴趣的网站,但AASTOCKS.com Limited只提供此服务给订户或访客并不为此安排负责。

AASTOCKS.com Limited对于任何包含于、经由、连结、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应用程式有关服务所获得之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对于阁下透过本网站/应用程式上之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之任何产品、资讯资料,本公司亦不负品质保证之责任。

AATV是AASTOCKS.com Limited所属的视频网站平台。

阁下确认:(i)AATV只为提供资讯,而不是为了任何交易目的;(ii)AATV节目内容及其提供的资料本身并不构成任何AASTOCKS为售出任何证券。 (iii)AATV并非并存的人或法律实体,在其他司法管辖区或国家使用,而在某处可能因该使用或分发而违反当地法律或法规。

AASTOCKS.com Limited不对任何其他人进行评论,也不会代表AASTOCKS.com有限公司。 (i)AATV的不准确,错误或遗漏,包括但不限于报价和财务数据;(ii)AATV中的节目传输的流量,错误或中断;(iii)阁下由AATV中部节目内容招致任何损失。

我们保留的权利不时更改本免责声明和并存于本网站/应用程序程序的版本更新版本。阁下必须定期定期查阅于本网站/应用程序声明该信息,并确保您及时知悉任何有关的费用。更新后仍可以继续使用本网站/应用程序,即代表代表阁下同意接受更改后的本免责声明的约束。

本免責聲明應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法律管限。閣下同意接受香港法院的專屬司法管轄權管轄。

本免责声明的中英原文如有任何岐异,一切以英文原文为准。

更新日期为: 2023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