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8月1日,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伍潔鏇介紹了香港交易所即將推行的新股市場定價優化措施,她表示,如果新股定價機制中沒有足夠的定價者,定出來的價格就可能不夠準確,令公司上市後股價出現較大波動。香港交易所現在要求新股發售須分配至少40%的股份至建簿配售部分的投資者,回補機制也作出修訂,確保機構投資者、全球投資者與散户投資者在新股發行的股份中取得平衡的分配比例。
伍潔鏇指,過去二十多年來,散户和機構投資者的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二十多年前,香港的市場是散户為主,而機構投資者則較少,只佔市場不到一半,但目前香港市場的交易接近九成都來自機構投資者。所以當局希望可以為發行人和投資者在新股定價和股份分配方面建立一個更靈活、清晰和透明的框架。
因此,在制定規定時必須考慮到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有所改變,引入適當的規則調整,尤其是近年香港市場備受國際資本關注,並吸引了更多海外機構參與,上市制度也需要根據市場的演變而做出相應的提升。
播客內容如下:
Thomas:主持岑國譽(Thomas)
Katherine:嘉賓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伍潔鏇(Katherine)
Thomas: Katherine,香港交易所剛剛公佈有關新股市場定價機制和公開市場規定的諮詢總結。請你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優化後的新股市場定價機制對發行人和投資者有什麼影響,以及這些措施如何鞏固香港作為首選上市地和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Katherine: 我們很高興終於可以公佈這份有關新股市場定價機制的總結,我們已籌備了好幾個月。諮詢期間,我們收到了許多市場參與者的意見,衷心感謝所有提出意見的人士。讓我來解釋一下有關優化措施:首先,我想先説些歷史背景。香港的新股市場定價機制已經超過二十年沒有改變,確切來説是27年,但我們的發行人和投資者的背景和情況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我們希望可以為發行人和投資者在新股定價和股份分配方面建立一個更靈活、清晰和透明的框架。
Thomas: 目前的機制已經實行了超過25年,到底我們的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令我們有必要作出改變?
Katherine: 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新股發行,交易規模往往比較小,參與的投資者以散户為主;而到今時今日,新股交易規模往往要比以前大 5 至 10
倍,也有更多國際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像近期的大型新股,大多數基石投資者及配股部分的機構投資者都來自海外市場,我們的制度上也要做出配合以滿足國際投資者的需要。當年制定現行的機制和規定時,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較低。
二十多年前,我們的市場是散户為主,而機構投資者則較少,只佔市場不到一半,但目前香港市場的交易接近九成都來自機構投資者。因此,我們在制定規定時必須考慮到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有所改變,引入適當的規則調整,確保機構投資者、全球投資者與散户投資者在新股發行的股份中取得平衡的分配比例,尤其是近年香港市場備受國際資本關注,並吸引了更多海外機構參與,上市制度也需要根據市場的演變而做出相應的提升。
Thomas: 現在發行人和投資者的組成與九十年代相比已大有不同,我們如何確保新股的定價保持公平準確?
Katherine: 允許我首先解釋一下定價過程中各方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基本上,散户投資者都是承價者(price
takers),無論最終的新股定價高低,散户投資者都要按這個價格買入;而配售部分的機構投資者在定價的過程當中與發行人商議定價,可以與發行人討價還價,告訴發行人他們願意以什麼價格買入、願意認購多少股份。因此,如果新股定價機制中沒有足夠的定價者(price
setters),定出來的價格就可能不夠準確,令公司上市後股價出現較大波動。根據這個情況,香港交易所現在要求新股發售須分配至少40%的股份至建簿配售部分的投資者,回補機制也作出修訂。
Thomas: 回補機制會有什麼修訂?諮詢總結中的模式是怎樣定下來的?
Katherine: 我們做出的修訂,將為發行人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在現行的機制下,新股發售將會因為公開認購的超額認購倍數而觸發回補機制,因此,在公開認購部分尚未完成時,機構投資者都無法確定可以在配售部分會獲分配多少股份,並失去預算。如果在公開認購踴躍的情況下,發行人可能會將多達50%的股份撥往公開認購部分。
為了讓發行人、機構投資者及散户投資者都能更準確地預計和掌握配售情況,我們在這次的修訂中增加了一個選項—發行人可選擇一個沒有回補機制的分配方案,並將最少10%的股份分配給公開認購部分,(該比例大於採用設有回補機制的初訂分配比例);發行人也可選擇採用設有回補機制的分配方案,那就類似現行機制,分配至公開認購部分的股份的初訂比例為5%。
我們收到很多對於回補比例上限分配比例的意見,因此決定將此比例由原本建議的20%大幅提升至35%。在引入這兩個方案之後,發行人便可以更靈活地在公開招股中分配股份。如果發行人希望引入更多散户投資者作為股東,甚至可以將60%的發行股份分配至公開發售部分予散户投資者,比過去回補機制的上限50%更多。我們現在建議的回補機制充分考慮了市場參與者提出的意見,能令香港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Thomas: 這次《上市規則》的新規定很快便會生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
Katherine: 大家都看到,目前的新股市場非常活躍,正在處理中的申請數目更創下紀錄。這次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新股定價及分配機制,所以我們希望儘快實施新規,讓更多正在申請上市的企業可以受惠,而不至於錯失發行新股的時機。
Thomas: 另外,我知道我們也會根據公司上市時的市值引入層級式的初始公眾持股量要求,你可以解釋一下這個修訂建議嗎?
Katherine: 目前25%的初始公眾持股量門檻也是多年前訂下來的規定,單一的比例欠缺靈活性,要求也遠高於其他國際交易所。我們的市場現在迎來越來越多市值龐大的公司上市,在這些情況下,25%的股份可能牽涉龐大的金額。
因此,我們將引入一個根據市值而設的層級式初始公眾持股量要求,為申請上市的企業提供更明確的參考指引,吸引他們來港上市。事實上,有不少企業未必希望在首次公開招股時出售大量股份來集資,反而希望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在上市後另覓時機,再發行股份或進行其他集資安排,我們也見過不少成功例子。
至於A+H發行人,考慮到這些企業也須符合A股市場的公眾持股量規定,因此香港交易所對他們在香港上市的初始公眾持股量要求也採用一個較靈活的標準。
與此同時,我們也引入了初始自由流通量規定,以確保這些企業在IPO之後有足夠股份在市場上交易。這些新的規定既符合國際慣例,也能提升香港上市機制的吸引力。
Thomas: 我們還會就持續公眾持股量展開另一次諮詢,你可以解釋一下原因嗎?
Katherine: 現在越來越多較大型的公司來港上市,若要求它們遵守25%的持續公眾持股量規定才能維持上市地位,未免不夠靈活,不利於上市公司進行資本管理。去年,我們引入了庫存股份機制就是為了讓公司更靈活的管理資本,保障公司及其投資者的最佳利益。因此,我們現在正就如何進一步優化《上市規則》中的這些規定諮詢市場,同時又希望能充分保障股東權益,歡迎大家就此提供意見。相關優化將令香港與全球國際標準接軌,增加我們的競爭力。
Thomas: 最後,請問香港交易所還有什麼其他優化上市機制或提升市場的工作嗎?
Katherine: 為了提升香港市場的競爭力並完善上市制度,我們推出過許多大大小小的上市改革。這次關於新股市場定價的優化只是我們眾多工作中的一項。我們正與市場參與者及監管機構合作,希望能就提升香港上市制度的整體競爭力諮詢市場意見,預計數月後會正式進行諮詢,大家可以留意。
Thomas: 謝謝Katherine今天與我們分享了您對優化新股市場定價流程的見解,希望各位聽眾和市場參與者能通過本集進一步瞭解香港市場這些重要的轉變,以及轉變背後的初衷:確保我們的上市框架與時俱進,鞏固香港作為一個公開透明、對全球發行人和投資者具有吸引力的市場的地位。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