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銅市正經歷一場由「黑天鵝」事件引發的劇烈震盪,印尼 Grasberg 礦場因泥石流事故宣布停產,不僅讓這座全球第二大銅礦陷入停滯,更給本就緊繃的全球銅供應鏈按下「升溫鍵」,推動銅價逼近歷史高位。
倫敦金屬交易所 (LME) 銅價周三 (1 日) 達每噸 10360 美元,一周前更一度觸及 10485 美元的階段高點,今年迄今倫敦期銅累計上漲 18.5%,周二 (9 月 30 日) 在上海交易價格也在盤中衝高至每噸人民幣 83820 元,月內漲幅近 5%。這場由礦難引發的「銅市熱潮」正從供應端向全產業鏈蔓延。
Grasberg 礦山的事故絕非孤立。今年以來,全球主要銅礦接連「亮紅燈」,5 月剛果金卡莫阿 - 卡庫拉銅礦也因礦震減產,7 月智利埃爾特尼恩特礦因地震坍塌,年產量縮減 30 萬噸,9 月印尼 Grasberg 礦又因濕性礦料湧出事故導致 2 人死亡。
法國興業銀行商品專家指出,銅供應將出現自 2004 年來最大赤字情形,高盛更將 2025-2026 年全球銅市預期從「過剩」調整為「短缺」。
Grasberg 礦場的停產對供應衝擊特別顯著。作為全球第二大銅礦,年產能佔全球銅礦產量近 10%。該礦場營運商自由港公司表示,今年第四季將減產 20 萬噸,2026 年減產近 27 萬噸,最快 2027 年才能恢復事故前水準。
供應緊張推高銅價的同時,印尼礦場的「多舛命運」更添變數。自由港公司因 Grasberg 礦場事故股價一周內暴跌逾 20%,在印尼的權益也從 90% 以上被印尼政府削減至 48.76%。
興業研究胡道恒分析指出,停產將直接造成 2025、2026 年全球銅礦供應分別損失 0.9% 和 1.1%。在供需本就緊平衡的背景下,1% 的供給變化足以打破平衡,Wood Mackenzie 更指上述三起主要銅礦事故恐讓今年銅產量減少約 6%。
近年來,印尼政府持續推動礦產資源國有化,要求外資礦商配套冶煉廠以換取出口配額,但進展並不順利,自由港公司配建的 Manyar 和 Gresik 冶煉廠多次延遲投產,導致銅精礦庫存積壓,今年上半年 Grasberg 礦產僅 29.7 萬噸,不足年產能一半。
根據印尼能源研究公司 Petromindo 統計,印尼的銅儲量在全球排名第 10 位,但精煉銅產量排名第 16 位,甚至落後於日本、南韓和德國等沒有銅儲量的國家。
至於銅價「高燒」能否延續?專家指出,從供應端看,國際銅業研究組織 (ICSG) 已將今年銅精礦增量預期從 50 萬噸大降至 10 萬噸,2026 年增幅也將受印尼事故拖累。需求端則迎來「時代紅利」,新能源汽車每輛耗銅量是傳統車的 3 至 4 倍,AI 資料中心、電網升級等新需求持續釋放。
國際能源署 (IEA) 預估,2030 年全球精煉銅需求將從去年的 2700 萬噸增加到 3100 萬噸。高盛形容銅為「未來的新石油」,重申 2027 年倫頓期銅上看 10750 美元的長期看漲前景,花旗也將今年第四季倫頓期銅估值上調至 10500 美元。
不過,風險同樣存在。部分投資人在中國國慶假期拋壓離場,加上全球經濟前景不明、貿易緊張局勢恐抑制短期需求。
芝商所 Sachin Patel 提醒,中國雖為最大銅消費國,但其他市場需求放緩或影響銅價上行節奏,胡道恆則認為,中長期來看,供應中斷、冶煉減產及庫存緊張將支撐銅價,加上聯準會 (Fed) 降息預期,年內及 2026 年銅價中樞可望震盪走高。
從黃金到銅,大宗商品的「漲價潮」正折射出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印尼 Grasberg 礦場事故不單只是一次事故,更撕開銅市緊平衡的「裂縫」。當供應端風險持續釋放,銅價有望在震盪中續寫「高價故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