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環球影業、華納兄弟探索公司三大美國影視巨頭周二 (16 日) 將中國 AI 獨角獸上海稀宇科技 (MiniMax) 告上法庭,指控其旗下熱門產品「海螺 AI」存在大規模侵權行為。截至發稿,MiniMax 尚未對這起訴訟公開回應。
在長達 119 頁的起訴書中,三大巨頭附帶 58 份詳實證據,包括海螺 AI 侵權內容示例、產品宣傳材料、用戶截圖以及專家技術分析報告等,如此充分的準備,顯示出好萊塢方面對此次訴訟志在必得。
這並非好萊塢首次向 AI 公司發動版權攻勢。今年 6 月,美國 AI 影像生成公司 Midjourney 就已被迪士尼和環球提起訴訟,110 頁的起訴書舉證同樣細緻入微,華納兄弟探索本月初也加入戰局,對 Midjourney 提出類似訴訟,形成圍剿之勢。
深耕版權法律領域多年的律師張京說,好萊塢公司起訴稀宇科技,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此類訴訟大概率會走向和解,但先期判決或和解案例,將為整個行業規則定下基調。可以預見,AI 時代的此類糾紛將批量湧現,最終推動產業規則逐漸明晰。
好萊塢巨頭在起訴書中將海螺 AI 宣稱的「口袋裡的好萊塢工作室」斥為「大膽的自封綽號」,理由是其「業務建立在竊取原告智慧財產權的基礎上」。
侵權指控主要集中在三個核心環節:在訓練階段,稀宇科技被指未經授權,通過網絡爬蟲或機器人從互聯網 (包括潛在盜版管道) 下載原告版權作品,經過清洗、格式化後用於海螺 AI 模型訓練,致使原告作品核心元素被嵌入模型;生成階段,用戶只需簡單文本提示來下載的圖片與影片,且輸出內容包含超出提示詞的細節,如角色標誌性動作、場景細節等,這證明模型中儲存了原告作品的複製資訊;推廣階段,稀宇科技被指在官網頁面公開展示侵權內容。
此外,好萊塢巨頭強調稀宇科技具備侵權防治能力,已能透過技術措施過濾暴力、裸露內容,卻未對著作權內容採取類似保護,主觀侵權意圖明顯。
好萊塢陣營的訴求十分清晰,一是索取好萊塢巨頭的侵權所得利潤,或按每部侵權作品最高 15 萬美元主張法定損害賠償,其次是申請永久禁令。這種強硬態度,與先前起訴 Midjourney 如出一轍。當時迪士尼、環球影業稱 Midjourney 是「典型的版權搭便車者」。兩起案件的核心指控高度一致,即 AI 公司未經授權複製影視 IP 作為訓練數據,且生成內容與原作角色高度相似。
北京至普律師事務所主任李聖分析指出,在現有著作權法框架下認定 AI 侵權需滿足四大要件:作品受保護、未經授權使用、接觸原作、生成內容與原作實質性相似。若案件進入實質審理,爭議將集中在三點;一是要透過技術溯源證實「海螺 AI」訓練資料包含涉案版權作品,二是要鑑定生成內容是「複製 / 改編」還是「全新創作」,三是要審查 MiniMax 是否存在授權、法定許可等合法抗辯事由。
張京團隊整理多宗類似訴訟發現,爭議焦點類似,即被告的大模型在訓練和產出階段使用了原告擁有版權的作品。大模型在訓練階段使用版權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尚有爭議,部分司法判例肯定可能構成合理使用,但對於輸出階段防止生成與版權方作品高度類似內容,已成為共識。
迪士尼起訴稀宇科技並非個案,而是 AI 版權糾紛「擴大」的最新跡象。2023 年底,《紐約時報》率先起訴 OpenAI、微軟,指控其非法抓取數百萬篇新聞報導用於 AI 訓練,拉開 AI 版權糾紛序幕。
2024 年初,1.6 萬名英國藝術家計畫對 Midjourney 等 AI 公司發起集體訴訟,反對 AI 未經授權使用插畫作品訓練模式。同年 5 月,OpenAI 新模型 GPT-4o 的語音模式「SKY」因高度模仿史考麗・約翰遜聲音遭抵制,美國唱片業協會起訴 AI 音樂公司 Suno、Udio,指控「大規模侵權」。
AI 版權糾紛從文字、圖像延伸至音頻領域,影視 IP 也成為博弈核心,原告涵蓋作家、新聞媒體、歌手、插畫家等,幾乎涉及大部分藝術領域,核心圍繞「源頭侵權」和「結果侵權」,訴求包括停止侵權、彌補損失、建立合規機制。
面對指控,AI 公司以「合理使用」抗辯,主要從轉化性使用、不構成市場替代、使用量和實質合理、社會效益四個面向論證,但目前法理問題尚無定論。
法律大 V 樊百樂表示,AI 版權爭議像莫比烏斯環,利益平衡時雙方或可相安無事,智慧財產權法要解決的就是「名」和「利」的問題。
在 AI 野蠻生長時代,許多 AI 公司初期採用「先污染,後治理」策略,大規模抓取網路圖文音影片作為語料,其中包含版權內容,這一行為因版權界定模糊長期存在。
隨著產業規模擴大,版權問題集中爆發,AI 公司的「還債時刻」來臨。目前業界正從無序抓取轉向付費合作,如 OpenAI 與新聞集團、Meta 與環球音樂集團達成合作,但目前存在將「版權保護」與「技術創新」對立的誤解。
張京指出,這種對立不符合歷史規律,AI 技術挑戰本質是利益平衡機制打破,需重建新平衡。李聖認為,絕對的「授權至上」和「無限制開放」都不可行,短期來看,個案判決將加速 AI 版權授權市場成熟。長期來看,版權方與 AI 公司的博弈將從「火拼」轉向規則下的磨合。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