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本週一(12 日)展開其第二任期首次國際出訪行程,首站聚焦中東三大戰略盟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其中,川普卻未拜訪以色列,引發各界關注。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川普本次中東行程幾乎複製其 2017 年上任初期的路線,延續其「交易型外交風格」。
此次行程主軸圍繞貿易協定、高科技出口、能源合作與地緣政治穩定,川普期望在以巴衝突、伊朗核協議重啟談判的緊張局勢中,為「美國優先」戰略奪得經濟與外交成果。
白宮已宣布,沙烏地阿拉伯計畫對美國投資高達 1 兆美元,成為此行最大亮點。川普更計劃在未來數日,推動更多高端半導體輸出與民用核能基礎建設合作案,強化美國在全球科技與能源領域的領導地位。
不訪以色列引發爭議:川普對加薩政策現轉向
更受國際關注的是,川普本次未將以色列列入訪問行程,引發以色列政壇強烈反應。
當前以色列正醞釀擴大對加薩地區的軍事行動,川普政府卻選擇繞過以色列,直接對加薩提供人道援助,顯示其對以色列政策逐漸趨於「低調與務實」。
儘管如此,美國駐以色列大使 Mike Huckabee 強調,川普對以色列「依然堅定支持」,並表示未來仍有可能訪問以國。
觀察人士認為,川普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私人關係出現裂痕,可能改變美方在以巴衝突上的介入程度。
沙國拒無條件建交:中東多國反對遷移加薩人民方案
沙烏地阿拉伯則表明,若以色列不提出具體的兩國方案承諾,將不會與以方進行關係正常化談判。中東多國也普遍反對川普將加薩巴勒斯坦人遷出至鄰國的構想,認為該提案違反人權、加劇地區不穩定。
然而,以色列前國安首長 Ami Ayalon 表示,川普在以巴談判中仍是「唯一能與納坦雅胡溝通的美國領袖」,即使政策趨於收斂,川普在中東仍具外交影響力。
川普改稱「阿拉伯灣」激怒伊朗:核協議重啟恐陷僵局
此外,川普此行宣布計畫將「波斯灣」(Persian Gulf)改稱為「阿拉伯灣」(Arabian Gulf 或 Gulf of Arabia),也引發伊朗強烈反彈。此事若成真,恐將進一步衝擊美國和伊朗的關係。
雖然多數海灣國家表態支持美國和伊朗重啟核協議談判,但對美方在中東政策上的模糊與缺乏明確策略方向,表示高度疑慮。
政策內部失衡遭批:川普再派庫許納牽線沙國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中東計畫主管 Jon Alterman 就指出,多數美國中東盟友對川普政府「發言頻繁、政策缺乏一致性」表達不滿,反映出白宮內部協調失調與戰略方向模糊。
同時,川普再度指派其女婿 Jared Kushner 協調與沙烏地的《亞伯拉罕協議》談判,也引發爭議。由於庫許納家族在中東擁有龐大私人投資,引發外界對其角色的利益衝突與透明度質疑。
儘管本次出訪涵蓋多場高層會談與戰略協議,但觀察人士普遍認為,川普的首要目標仍是吸引中東資金回流美國,並以經濟議題為優先考量。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